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彰顯,這一理念通過
市場化機制將環境成本內部化,逐漸成為推動綠色轉型的核心工具之一。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企業來講,ESG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3月31日,由生態環境部主辦,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具體承辦的中關村
論壇“ESG協同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論壇在
北京召開。論壇以“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綠色轉型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為主題,政產學研各界代表圍繞
政策支持、協同創新等方面,為美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
ESG日益成為企業品牌競爭力
當前,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積極培育和發展綠色生產力。據統計,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
電力系統和清潔
鋼鐵生產體系,已經累計完成9.3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和重點工程改造。
同時,我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市場,實施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機制,包含符合規定情形的上市企業和發債企業在內共8萬多家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企業綠色發展的動力持續增強。
論壇上,多位企業代表都帶來了各自企業在踐行ESG理念的成果。大家表示,企業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生態環境和社會財富分配的最大影響者。對于企業來講,踐行ESG不僅體現在理念上,更要在行動上落實。
“要將ESG納入戰略決策和經營全流程,建立資源節約利用、環境風險防控、社會責任履行、公司治理優化的長效機制,推動ESG從合規披露向價值創造轉型,使經濟、社會、環境效益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陳存根表示。
除此之外,與會專家們還表示,當前,ESG理念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和衡量可持續發展行動的重要指標,已成為企業參與全球經貿投資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成為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推動跨部門、跨領域的ESG合作
ESG理念作為一種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新型發展理念,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以“共贏”機制激發各方參與動力,構建經濟、社會與生態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也成為ESG理念支持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
與會專家們表示,應該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聯動發力的ESG創新生態系統,形成制度引領、市場驅動、社會共治的協同推動格局,積極構建ESG生態。
其中,建議相關部門可以明確要求、提供政策,把ESG建設深度融入“雙碳”目標、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通過“真金白銀”的配套措施,引導資源配置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效益顯著的領域傾斜,從而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引導包括金融資源在內的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也可以釋放綠色轉型內在動力。同時,可以通過強化ESG可持續信息披露和應用,激勵約束經濟主體行為。
“我們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中體現對可持續信息披露的要求,2021年人民銀行設立了‘
碳減排支持工具’,接受人民銀行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必須承諾對外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余額、利率以及相應的碳減排效應等信息,接受
第三方獨立機構核查和社會監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表示。
踐行ESG理念,還應該在全社會營造節約資源、簡約生活、綠色出行、環境友好的社會風尚,形成促進應用ESG的良好社會氛圍。對此,陳存根建議,應該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深入基層、貼近民眾、聯系廣泛的優勢,動員引導廣大民眾增強ESG認識,共繪美麗中國畫卷。
建議加速完善政策標準體系
不斷強化標準引領,把綠色、低碳、循環智慧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可以引領重點行業、工藝、技術、裝備、管理優化升級,減少排放,提高效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與會專家們表示,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加快構建本土化的ESG標準體系,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近期,中國標準化協會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標委業務指導下統籌編制發布了《ESG信息披露管理指南》《ESG理念體系建設指南》《ESG績效評價導則》“三位一體”的標準,為ESG標準中國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了增強標準的可用性和數智化,我們梳理了270多萬個標準,建成了結構化解析程度最高的標準化服務數據庫,各行業可通過行業特點進行精確匹配。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標準的力量有效引領企業從應對披露轉向主動治理,從合規達標邁向價值創造。”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秘書長劉明藝在論壇上表示。
與會專家們還建議,應該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形成推動標準共建、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生態網絡,共同推動ESG標準的完善與落地。其中,重點行業應率先制定ESG實施標準,從而進一步進行深度的跨行業合作,同時推動中國標準的國際化。
除此之外,各地也在穩步推進相關制度標準探索。其中,北京市積極探索開展環境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制定發布了《促進環境社會治理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各項工作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
“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本市人才、教育、科技、信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的標準體系,推動建立體現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國際水平的ESG評價體系,更好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北京市副市長文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