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持久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這一重要論斷,既彰顯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也是新征程上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國生態系統脆弱、環境容量有限、發展體量巨大,必須刻不容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留下生態根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以對人民群眾、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全面推進,努力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深刻闡明了新征程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意義,標定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歷史方位。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建設生態文明是向世界彰顯中國大國擔當的戰略舉措。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當前,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極端氣候事件更加頻繁,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土地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全球環境治理面臨的困難前所未有。新時代以來,我國始終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緊跟時代、放眼世界,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有力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國是近10年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是世界
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截至2020年,我國
碳排放強度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是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為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作出重要貢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我們要始終堅持胸懷天下,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大國風范、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
??二、深刻把握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持久戰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部門、多主體、多區域,需要統籌協調,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單獨從某一領域推進,難以從根本上解決
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效,但也應當看到,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仍存在不少深層次矛盾。各部門間生態環保事權責任劃分還不十分清晰,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責任追究難以真正落實。生態文明領域的立法、規章、標準制定等,不同部門之間還缺乏高效的協調機制。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生產力布局和自然資源稟賦不平衡,導致協調解決區域間、流域間生態環境問題難度較大。個別地方政府仍片面追求經濟指標,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復雜性特點,推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其他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同向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堅持系統思維,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系。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任何一個環節的動作,都會影響到其他環節,乃至影響生態系統全局。當前,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55%,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占1/3以上,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一些珍稀特有物種極度瀕危。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就非常困難。2022年,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包括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源頭區、生態安全屏障區、河湖濕地、各類自然保護地等。我們必須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推進生態系統一體保護和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把寶貴的自然資源永遠地保護下去。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必須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2024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重污染天數比例為 0.9%;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3.7%。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依然艱巨。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環保歷史欠賬尚未還清,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重要生態空間被擠占的現象仍然存在,生態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態環境經濟
政策體系還不健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態環境質量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我們必須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鞏固現有的治理成果,堅決防止環境形勢呈現不可逆的破壞、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三、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更大力度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堅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解決老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正處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緊盯空氣質量改善、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修復、農村環境質量整治以及危險廢物的風險管控等重點領域,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著力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集中攻克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根基。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好禁漁、耕地休耕輪作,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保護好青藏高原、三江源等大江大河上游水生態安全,持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筑牢北疆綠色生態屏障。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要求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為前提,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依托,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嚴格實行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追責到底。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通過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有效震懾。繼續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針對各地生態環境領域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持續傳導壓力,敢于頂住壓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