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武漢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打造“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等世界級產業集群,部分類別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幅增加,工業固體廢物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日益凸顯,利用處置能力不足、收運體系和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等
問題更加突出,帶來的環境風險也相應增大。武漢市青山區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積極打造“無廢工廠”,實施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項目,建成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全量綜合利用,將工業固體廢物從“工業包袱”變身為“城市礦藏”,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青山模式”。
武漢
鋼鐵有限公司編制“無廢工廠”實施方案,明確加強“無廢工廠”體系建設、鞏固“固廢不出廠”成效等8個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成功入選武漢市第二批“無廢工廠”名單。該公司共建設4個固廢處理中心和4個固廢處理產線,支撐實現穩定返生產利用及社會化綜合利用,一般固廢返生產利用率、綜合利用率分別達34%、100%。建成行業領先的鋼渣一次渣處理產線,處理能力共240萬噸/年,出渣率均達到80%以上。鋼渣尾渣在煉鐵工序推廣應用,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2.8萬噸/年。
武漢揚光實業有限公司資源循環科技分公司憑借鋅渣提純、鋅合金研發生產及資源綜合利用等創新實踐成功入選武漢市第三批“無廢工廠”名單。作為寶武集團旗下多家鋼廠的鋅基、鋁基產品核心供應商,該公司專注
有色金屬產品制造和鋅渣綜合利用,擁有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鋅渣提純工藝及相關指標處于國內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提純和合金一體化單爐冶煉方式,大大降低了物料消耗、固廢產生以及環境污染,實現污染物排放源頭減量。
二、推動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落地見效
國能長源武漢青山熱電有限公司利用已建成大型煤粉鍋爐,采用將干化處理后的一般固體廢物(污泥)與燃煤均勻摻混后送入爐膛焚燒的技術路線,處置規模為500噸/天,其中含水率60%污泥200噸/天,含水率80%污泥300噸/天,預計年處理污泥13.54萬噸。
武漢綠色動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摻燒一般工業固廢及污泥技改項目,可協調摻燒處置一般工業固廢300噸/天、污泥200噸/天,目前已開始接收漢西污泥處理廠和北湖污水處理廠部分污泥。垃圾焚燒發電廠摻燒一般工業固廢及污泥符合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要求,進一步提升了一般工業固廢處置能力,也符合武漢市污泥專項規劃中提出的“焚燒為主、綜合利用為輔”污泥無害化處置體系,同時幫助企業拓展經營效益點,保障了企業良性發展。
武漢鋼電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發電工藝所產生的余熱蒸汽間接干化原理,對污泥進行烘干后再進行焚燒處置,每天可處置市政污泥240噸,極大地緩解了武漢市市政污泥的“出路”
難題。干化后的污泥含有較高的有機質和熱值,將干化的污泥作為焚燒原料,投入鍋爐燃燒進行發電和供熱,殘余的灰渣可用于
建材原材料,從而實現污泥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據測算,鋼電公司污泥干化項目達產后,每年可處置市政污泥8萬余噸,年節約標煤1萬余噸。
三、資源整合破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建成投運
青山區依托現有武漢鋼鐵有限公司冶金爐窯和武漢綠色動力公司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建成青山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無害化處置廢舊除塵布袋、廢舊
玻璃等不可利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目前,武漢鋼鐵有限公司冶金爐窯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廢,處置規模達5萬噸/年。
青山區以技術創新為筆、以綜合利用為墨,在長江之畔繪就了一幅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的綠色畫卷。通過“無廢工廠+固體廢物協同處置項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的全鏈條布局“三箭齊發”,全區年處理固廢能力突破30萬噸,不僅為武漢市“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山方案”,更探索出一條重工業城區生態轉型的破題之路,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生態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