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為綠色技術出海加引擎

2025-3-31 09:30 來源: 北京商報 |作者: 郝彥

  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血脈,在助力綠色產業突破困境、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3月29日,以“綠色技術出海: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國際化的新前沿”為主題的雙碳戰略與綠色金融論壇召開,共同探討金融助力綠色產業國際合作的創新路徑,伴隨著綠色技術出海,中國的綠色金融正在構建起更大的“朋友圈”。同時,來自數字金融服務方、風險投資、政府投資母基金等領域的機構也分享了其在綠色金融上的最新實踐。

  擴大綠色技術出海“朋友圈”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綠色金融占據一席之地,此后,金融業對于綠色金融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2025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鼓勵金融機構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納入經營發展戰略,并提出到2027年,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質效進一步提升。

  在上述愿景與目標之下,金融機構開始關注業務中綠色金融的“濃度”,也對更前沿的金融與新質生產力國際化課題產生新的思考。3月29日,以“綠色技術出海: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國際化的新前沿”為主題的雙碳戰略與綠色金融論壇召開,多位嘉賓對如何擴大綠色技術出海的“朋友圈”進行了探討。

  中金公司董事長陳亮表示,目前我國綠色投資主要集中在國內,綠色技術相關的國際投資公司活動仍處于早期階段,海外投資者對綠色投資參與度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大金融對綠色技術出海的支持力度,包括綠色資本“走出去”,通過綠色熊貓債等工具支持海外的先進運作技術。同時,進行國際綠色資本引進,例如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綠色債券投資,助力國內綠色技術的發展。此外,在第三方市場積極開展周邊合作,為全球綠色技術合作提供金融支持。

  國際合作、技術出海成為綠色產業未來的重要發展路徑。歐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贊沙斌諾也指出,“歐盟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雙方共同做的事可以改變世界,通過貿易供應鏈、資本流動和創新網絡,我們緊密相連。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共同的挑戰,例如去碳能源系統、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綠色金融市場,以及如何確保經濟韌性等,這也是為什么歐盟與中國在可持續金融上合作了多年,這種伙伴關系是重中之重”。

  而在綠色技術出海方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主任張琰表示,當前很多中國企業向海外輸出技術,幫助世界其他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出海的中國企業開展NB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能夠給當地社會、當地消費者提供更多、更長期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了經濟發展。

  金融力量深入綠色產業

  向外擴大“朋友圈”的同時,我國的綠色金融實踐也向內求索,金融服務深入綠色產業程度更深,金融力量正成為撬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杠桿。

  一組數據可以反映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成色十足。據央行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5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52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12.25萬億元和12.44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5%。

  會上,來自數字金融服務方、風險投資、政府投資母基金等領域的機構也分享了其在綠色金融上的最新實踐。

  作為政府投資母基金,北京科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綠色金融實踐中找準了自身的定位及使命。北京科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陳濤表示,公司政府投資母基金目前投資了近80只子基金,投入將近1400個項目,有近200個穿透投資項目屬于綠色產業方向。

  而在風險投資方面,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執行總經理周軍表示,公司直投風險投資項目超過1500家,推動了270余家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以IPO方式獨立上市。與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直接相關的直投企業大約在30—40家。另外,公司在投資過程中關注ESG,在投資建議書中對企業ESG進行評價。

  除產業投資端發力,在綠色金融服務端,螞蟻集團則直接聯系起綠色商家及綠色消費者。螞蟻集團合規部總經理李鑫表示,綠色消費能夠拉動產業端生產,不過,其在金融方面的體現仍相對空白。目前,螞蟻集團依托類似花唄產品,通過資金鏈路和信息流鏈接實現過去綠色消費領域里無法確保金融資金定向投放在綠色產品或綠色商品消費的巨大難題。依托線上考核與綠色商家核驗體系相結合,已經實現對定點交易場景發放消費信貸資金。

  李鑫表示:“綠色產品比起同等消費品一般存在綠色溢價,如何說服消費者購買,這是消費者意識和意愿的問題。花唄是產生在互聯網交易場景中的金融產品形態,和消費者有非常密集的交互。我們通過線上運營投入,比如向消費者提供分期免息券,或者使用還款紅包補貼,用互動投放加上消費者教育,拉動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的意識和行為的意愿。未來,綠色消費金融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對消費者的服務,提升他們對綠色消費的積極性,最終通過綠色產品需求的提升,增加生產端流通環節、售賣環節對綠色產品的認可和偏好,從而拉動綠色技術產業升級,最終降低綠色溢價。”

  對綠色金融大文章的深耕正在不斷深入,短板與挑戰也需要重視,在陳濤看來,從當前投資項目上看,綠色金融仍舊存在兩大挑戰:其一,傳統行業降碳需要持續的中長期資金服務;其二,新能源、儲能等新興領域存在投資周期長、見效慢、風險相對較大的情況,新興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的瓶頸。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指出,中國的綠色產業得益于規模經濟和市場競爭,也為全球綠色產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仍需要突破式、顛覆性的技術,面對多重挑戰,中國還需要綜合性的創新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監管政策以及社會治理方案。置于世界視角中,中國和歐盟在氣候變化應對中有共同的理念,在綠色運營方面、在產業發展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建議更多探討推動綠色能源領域的投資。

  從資本賦能綠色產業到打通綠色消費服務,國內的金融力量日漸深入綠色產業,更將與國際市場深度對接,未來,或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為生動的方案。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